技術資訊
振動時效技術應用案例

振動時效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消除應力方法,在國內已得到廣泛的應用。在實際應用中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和顯著的經濟效益。某生產廠家在制作電爐水冷板、煉鐵40噸料籃、80噸鐵水罐、轉爐水冷煙道時,就是采用振動時效工藝消除殘余應力。下文就是用振動時效工藝消除活動煙罩殘余應力案例講解。

振動時效工藝過程

振動平臺設計

本質上,振動平臺的設計是為了大大降低工件的工作頻率。設計要求平臺的抗彎剛度(EI1)要大于工件的抗彎剛度(EI2),以確保平臺將諧振傳給工件,即EI.EI1/EI22;同時平臺上裝夾工件后的整體為一梁狀系統(tǒng),使工件的重要部位有計劃的得到相應的彎曲,從而保證該部位獲得適當的動應力,較好地降低和均勻化殘余應力。支撐點應安裝在工件的節(jié)線處,使工件處于良好的振動狀態(tài),激振點應位于工件剛度的最大振幅峰值處。根據活動煙罩的結構特點,我們采用了三點支撐法,即用三個專用橡膠墊構成一個振動平臺;將激振器卡在剛性較強的位置,便于激振力的傳輸,使工件易于起振,工件采取立式,激振器裝好,選定激振點。

動應力的選擇

動應力是振動時效工藝主要參數之一。試驗結果表明:在一定范圍內動應力越大,被處理工件的應變釋放量也越大,消除應力的效果就越好。但過大的動應力將可能導致工件損傷或降低疲勞壽命。因此,動應力應以工作應力來確定。即σ=(1/3-2/3)σ工作?;顒訜熣值闹亓繛?/span>4.3噸,參照掃頻結果,選擇15-20%Fmax的激振力。

時效頻率選擇

國內的研究表明,以共振峰處的頻率作為時效頻率,時效過程中,共振峰向低頻移動,振動效果并不明顯。因此,一般采用亞共振峰值的1/3作為激振頻率,實踐證明效果較好。在處理活動煙罩過程中,進行第一次掃頻,在掃頻過程中,檢查確定支撐點位置及偏心檔;然后根據掃頻情況,從低階到高階,選一個低階共振頻率作為主振頻率,另選1-2個作為輔振頻率;由掃頻曲線看,只有一個共振峰Nmax=5451rpm

激振時間的選擇

振動時效是根據被振構件的材料、結構、重量來確定激振時間。從振動曲線可以看出;振動時效前五分鐘殘余應力變化最快。十五分鐘后基本趨于穩(wěn)定,說明殘余應力降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發(fā)生變化。

振動時間選擇

金屬構件重量<1噸 ,10-15分鐘;1-5 噸,15-25分鐘; >5噸, 25-40分鐘。

根據活動煙罩的重量(G重量=4.3噸),時間選擇為16min。

激振過程

選取激振頻率N=5464.2rpm,進行振動時效,在振動過程中密切觀察并記錄級速度G隨時間的變化以及工件的響振情況。

振后掃頻

振動結束后,對部分工作重新掃頻,記錄加速度及轉速;根據振后掃頻曲線來看,共振峰Nmax=5464.2rpm。

效果判斷

根據JB/T5926-91標準4.1.2條,用幅頻特性曲線判斷振動時效效果,即在振動時效處理過程中,對工件進行振動時效處理前后的掃頻對比及振動時效工藝過程G-t曲線變化,來判斷工件的殘余應力是否得以降低和均勻化,從而使工件尺寸穩(wěn)定性得到提高,判據如下:

a. 振幅時間(G-t)曲線先上升后變平。

b. 振幅時間(G-t)曲線先上升后下降再變平。

c. 振幅頻率(G-n)曲線振后峰值升高

d. 振幅頻率(G-n)曲線振后峰值左移

e. 振幅頻率(G-n)曲線振后峰值變窄

由振動時效處理前后的掃頻對比可知,G-n曲線振后峰值左移,由振動時效工藝過程G-t曲線可知,G-t曲線先上升后變平,均符合標準,即工件的殘余應力得以降低和均化,從而提高工作尺寸穩(wěn)定性。

實際應用效果

將振動時效處理后的電爐水冷爐壁板應用于電爐生產中,單件使用壽命長達2000多個小時,正在使用的十多件水冷板,質量較好,滿足使用要求,受到電爐廠的好評。通過幾個月的觀察,整個活動煙罩、料籃、水冷板等構件的外形尺寸精度變化較小,穩(wěn)定性良好。按照機械行業(yè)標準和有關技術規(guī)范檢驗,說明應用振動時效工藝是可行的,有效的。

上一個:振動時效工藝在航空鋁輪緣上的應用
下一個:刺繡機機架振動時效去應力研究
返回頂部